长篇连载历史军事题材小说《西汉开国》之八十
来源:陕西法帮网 作者:刘杰、汤迪军
编者的话
律师朋友刘杰与汤迪军一起,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西汉开国》,已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发行。可喜可贺可赞!
该书重点记叙了大秦帝国灭亡后,群雄并起、西汉王朝建立之初的一段既腥风血雨、又充满智慧的辉煌历史。作者从这一时期到汉武帝刘彻即位70余年间众多的历史素材中,挑选精彩的篇章编著在一起,且特别记载了该时期流传的成语、名句、谚语和历史遗迹,值得一看。
本网征得刘杰和汤迪军先生同意,自即日起连载《西汉开国》,希望对众网友有所裨益。
该书16开,26印张,40万字,定价58元。欲购买者可与刘杰本人联系,电话18966727148。
八 智囊献策,一代才俊郁闷亡
晁错和袁盎同朝为官,但两个人却因性情不和,形同仇敌。袁盎坦诚直率,屡屡直抒谏言;晁错严峻刚直,但却刻板持重。有袁盎在的地方,晁错就不过去;同样,有晁错在的地方,袁盎转身就走。可叹的是,两人同为大汉王朝出谋划策,最终却因性情不和酿成悲剧。
晁错是颍川(治所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他年轻时曾经研究申不害(原韩国之相)和商鞅(原秦国之相)等一派的改革学说,并很有建树,在当地小有名气。刘恒即位后在全国广纳天下贤才,晁错被人推举到长安,因其文章写得好、知识渊博被任命为太常掌故。
当时,全国没有研究《尚书》的人,朝廷听说济南府有一位姓伏的老先生当年担任过秦朝的博士,研究过《尚书》,只可惜老人已经九十多岁了,朝廷无法召他进京。刘恒得知后,召令太常派人去济南伏老先生处学习。晁错因博学多才而被选中,他到了济南后眼界大开。当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一把大火将一批典籍烧光了,流落在民间的也缺章少节。随后的秦末争战和楚汉战争烽火四起,根本无人去顾及这批典籍。只有这位老人在民间不断地搜集、整理,还这批典籍的本来面目。晁错在济南伏老先生处一边学习,一边帮助整理,因此自己的学识有了新的提高,收益颇多。
晁错顺利完成任务返回长安,他接连向朝廷上了几份奏疏。刘恒看过后很高兴,不久便下诏任命他为太子舍人,即太子的幕僚和高参。太子刘启对晁错也很欣赏,没过多长时间,就提升他为太子家令,也就是幕僚的头儿。由于晁错有文才、有辩才、为人正直和观点鲜明,很快在太子府的威信就提高了,大家都敬重他,叫他“智囊”。
晁错和贾谊一样,认识到加强农业生产对大汉王朝复兴和国家稳定的重要性,他在《论贵粟疏》中针对国家当时的现状指出:“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由于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大量土地荒芜。虽然国家统一了,但还有不少人身处异乡,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去从事农业生产,因此百姓的生活依然很贫困。“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进一步揭示了百姓贫穷的原因,强调了让百姓回到家乡从事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他的建议得到了刘恒的肯定。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继续保持国家稳定是汉文帝当政时的头等大事。为了实施这项基本国策,刘恒不但大幅消减农业税赋,鼓励百姓回乡务农,还亲自下田耕作。对外继续执行和亲政策,缓和与北方匈奴的冲突。几年下来,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得到快速提升。但是,随着国家的发展,隐患也在悄然地孕育着。
汉王朝初建时,受封的功臣达到一万多人。那时候战争刚刚结束,百姓受战乱影响四处游走还没有回乡,城市人口只有原先的二三成。所以当时受封的诸侯辖内多的不过一万余户,少的仅有五六百户。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大地上没有了战争,再加上朝廷一再鼓励游民返乡安居务农,各诸侯国的人口日益增多。原先只有一万余户的诸侯国,人口已达到三四万户,小诸侯国的人口也在成倍增加,人口增加必然也带来劳动力的充足。这样一来,各诸侯国每年的税赋收入也在大幅增长,有的诸侯国还不失时机地进行开矿、冶炼等工业生产,积累下了大量的财富。
在众多的诸侯中,封地最多的当属齐国,有七十余城;其次是吴国,五十余城;再次为楚国,四十余城,这三个诸侯国几乎占了天下的一半。齐国、楚国还算安分守己,相对平静,没有给朝廷生出大的事端来。吴国则不同了,吴王刘濞不顾朝廷禁令,私下里组织劳力开矿铸钱,煮海为盐。他还招纳天下被朝廷通缉的逃犯,秘密制造武器,增加军队,俨然想把吴国打造成一个独立于朝廷的王国。
针对诸侯王实力不断增加的现实,晁错上书朝廷,建议采取果断措施削藩,即找出理由从诸侯国那里削地,划归朝廷直接管理,以削弱诸侯王的地盘和实力,减轻他们对朝廷构成的威胁。这样做,朝廷既可以多收一些税赋,增强国力,而且还可以消减诸侯对国家安定造成的隐患。
晁错削藩的建议,对于巩固汉王朝中央集权是有益处的,但刘恒没有采纳他的建议。眼下保持国家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事,他担心由于削藩引起诸侯不满,导致国内局势动荡。刘恒这样考虑也在情理之中,各诸侯国大力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是理所当然的事。至于背着朝廷从事一些经济活动也能说得过去,毕竟诸侯国有他们独立的管理权。但是削藩必然引起各诸侯国的不满,这种不满情绪蔓延开来,极有可能促使几个诸侯国私下里联合起来对付朝廷,到那时国内必将出现大的动荡。当年贾谊也提出过削藩的建议,比起晁错的建议,贾谊的建议则要温和得多。他当时只是建议等哪位诸侯王去世了,把这个诸侯国划分为几块分封给他的儿子们,这样一来大的诸侯国就逐渐地变小了。贾谊的建议,刘恒当时都没有采纳,何况现今晁错更为激进的建议呢。
汉文帝刘恒需要的是国家稳定,经济发展。
贾谊到长沙做了长沙王的太傅,虽然心中失落,但他毕竟是一位文才出众、思维敏捷的人,不会就此沉沦。在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后,他便全身心投入到读书、写作之中。太傅是个闲差,时间很多,他以饱满的热情为了大汉王朝的兴盛奋笔疾书。但是,郁闷却是无法驱散的。一天,有只猫头鹰飞进他的卧室,停在座位旁,贾谊看着它,不由得悲从中来,为此还写了一篇《鵩鸟赋》来安慰自己,他在赋中论述了这只鸟进屋的时间,又讲了为这只怪鸟突然造访后他打开卦书占卜的结果,说:“野鸟飞入屋,主人将离去。”他请这只鸟告诉他“离去”的含义,但这只鸟不会说话,只是拍拍翅膀,发出几声鸣叫。由此贾谊想到了很多,他想到吉祥、凶象,幸福、灾祸,喜悦、忧愁,知道这些相互对立的现象在生活中时常相伴相生。他想到人生的意义,得出偶尔间生成了人,有什么值得珍重,死后化为异物,有什么值得哀痛。宽慰自己:活着就像寄托在尘世,死去好比全休息;淡泊像宁静的深渊,浮游似不系之舟;有德者胸无牵挂,听凭天命而没有忧愁,本来就是小事一桩,何必一直挂在心头?
贾谊到长沙的第二年,有一天接到皇帝让他进京的诏书。他兴冲冲地启程赴京,满心以为皇帝会重新任命他在朝廷做事。到了长安,才知道皇帝正在拜受神灵降福,刘恒由于缺乏有关鬼神的知识,专程把贾谊召来请教。两人在皇宫一直谈到半夜,贾谊详细地向刘恒阐述了有关鬼神的原本和情形。刘恒听得如痴如醉,不断地向前移动坐席,唯恐听不清楚。
谈话结束后,刘恒不由感慨地说:“我很久没有和贾生交谈了,自以为在学识上我已经超过了他,现在看来,我还远不及他。”由此可见刘恒作为皇帝对人才的尊重和对知识的渴求。
不久刘恒任命贾谊为梁王的太傅,梁王刘楫是刘恒最小也是最疼爱的儿子。贾谊于是离开了低温潮湿的长沙,到梁国去就职了。
这一年,贾谊将自己的一篇文章呈给了刘恒,这就是著名的《治安策》。贾谊在文章一开头,就向汉文帝敲响了警钟:“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随后他在文中将其为之痛哭、为之流涕和为之叹息的现象一一详细道来,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提醒朝廷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当时汉王朝的政治局势基本上是稳定的,但也面临着两大矛盾:一是中央政权与地方诸侯王的矛盾,二是汉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矛盾,这两大矛盾的尖锐程度在当时已初露端倪。如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的接连叛乱,吴王刘濞企图反叛的消息也不绝于耳;而北方匈奴还经常袭扰北部边疆,贾谊正是敏锐地观察到这种矛盾才上书皇帝的。
梁王刘楫非常喜爱读书,也深得父皇的厚爱。刘恒任命贾谊当他的太傅,也正是希望儿子能从他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刘楫在一次骑马时从马上摔下来,不治身亡了。这件事让贾谊万分悲伤,他主动承担责任,说是自己的失职。
儿子死了,刘恒也很难过,但他没有处罚和责怪贾谊。事出意外,与贾谊无关,皇帝的明察豁达让他不胜感激。
贾谊到梁国(现河南省睢阳)后,才发觉梁国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他强忍丧失梁王的悲痛,上书皇帝,请求任命刘恒的嫡次子淮阳王刘武为新梁王,同时大幅扩大梁国的国土面积,增强梁国的军事力量。贾谊用自己敏锐的政治嗅觉,意识到梁国的重要性,意识到它的战略位置对于首都长安的巨大作用。刘恒在这方面他没有丝毫犹豫,同意了贾谊的建议,立即任命刘武出任梁王。后来七国之乱的事实证明,贾谊的这个建议高瞻远瞩,为维系中央王朝的稳固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贾谊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了,在长沙国的三年里,他的心情是十分郁闷的。尽管他拼命著书,排遣郁闷,但由于情绪低落,仍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到梁国任职后本可以重新调整心态,驱走忧郁,可又遇到梁王意外猝死的事件,让其原来还没摆脱的郁闷情绪里又增加了几分悲伤和自责。他感到命运对自己不公,霉运始终跟随着他,挥之不去。在他的头脑中,时常出现在长沙见到鵩鸟后从卦书上看到的卜辞:“野鸟飞入屋,主人将离去。”他甚至深信,这里的“离去”是在暗示着他将要离开人世。
汉文帝十一年(前169),贾谊在郁闷与悲伤中悄然离世,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三十三年人生。他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他在生前写下的大量文章却永远地流传了下来。到他去世,贾谊共著有《新书》十卷,五十八篇。他的文章多以政论文为主,文章意气风发,雄辩有力,为汉文帝执政时期的政策制定和调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人从他的文章中真切地感受到一位青年才俊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殚精竭虑、忘我操劳的一颗赤子之心。
在我国的文学发展史上,汉赋、唐诗、宋词和元曲都分别代表着一个时期文学发展的成就,形成了一座座文学的巅峰,而贾谊就是汉赋这座巅峰上一位具有影响力的人物。
这一年,绛侯周勃也在他的封地去世了。自从因为被人诬告入狱,又被无罪释放后,周勃又回到了自己的封地。从此他不再过问朝廷的事情,在家养花种草,安心养老。周勃的一生称得上壮怀激烈,劳苦功高。周勃原生活在社会底层,年轻时靠编织蚕箔为生,有时为办丧事的人家吹箫奏乐挣些钱补贴生计。自从跟随高帝刘邦沛县起义后,他凭着自己的忠诚和勇猛,深得刘邦的赏识。他几乎参与了楚汉战争时期的所有重大战役,屡建功勋,成为大汉王朝建立的一代功臣。刘邦建国时赐封他为绛侯,赐给他绛县八千一百八十户作为食邑,并保证世代不绝爵位。汉朝建立后,他又参与了平叛韩王信、讨伐陈豨叛乱及征讨燕王卢绾等重大战役。他凭借着自己的一颗赤胆忠心,得到刘邦的信任,刘邦临死时,叮嘱吕后可以将大事托付于他。周勃不负刘邦的重托,在诛吕行动中冒死闯营,和陈平密切配合,终于诛灭吕氏家族,保全了刘氏王朝。刘恒继位后任命他为右丞相,使得他处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巅峰。
周勃在晚年尽管受到一些挫折,但他用生命和行动建立的功勋有目共睹,正是这种功勋,为还他的清白做出了有力的佐证,使他得到了应有的待遇和平静的晚年。周勃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对汉室的忠诚却延续了下来。他的二儿子周亚夫继承了他的遗志,在以后的岁月里继续为大汉王朝的安宁和延续贡献着自己的才华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