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历史军事题材小说《西汉开国》之八十五
来源:陕西法帮网 作者:刘杰、汤迪军
编者的话
律师朋友刘杰与汤迪军一起,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西汉开国》,已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发行。可喜可贺可赞!
该书重点记叙了大秦帝国灭亡后,群雄并起、西汉王朝建立之初的一段既腥风血雨、又充满智慧的辉煌历史。作者从这一时期到汉武帝刘彻即位70余年间众多的历史素材中,挑选精彩的篇章编著在一起,且特别记载了该时期流传的成语、名句、谚语和历史遗迹,值得一看。
本网征得刘杰和汤迪军先生同意,自即日起连载《西汉开国》,希望对众网友有所裨益。
该书16开,26印张,40万字,定价58元。欲购买者可与刘杰本人联系,电话18966727148。
十三 力挺削藩,新政激怒众诸侯
丞相申屠嘉去世后,丞相一职由原御史大夫陶青担任,刘启又升任晁错为御史大夫。这一下,晁错更加志得意满了,他不但战胜了一直对自己耿耿于怀的老丞相申屠嘉,还得到了皇帝的提拔。一时间,满朝文武大臣都对晁错的能量倍加佩服,一些喜欢寻找靠山的小官吏们甚至把他视为自己的榜样和人生目标。他们想方设法接近他,拼命地和他套近乎,晁错自己也感到前途一片光明。
担任御史大夫的晁错现如今是大权在握,他急于实现自己的理想,加快削藩步伐。在他看来,诸侯王的势力正如日中天,不尽快处置一定会威胁到朝廷的安全。为此,他又向皇帝上了一道奏疏,建议朝廷尽快实施削藩计划,目标是那几个大的诸侯国,如齐国、楚国和吴国。晁错特别对吴王的跋扈不满,直接点名要先从吴国开刀。晁错在上书中说道:“当年高皇帝初定天下,因为兄弟少、儿子小而大封同姓王,齐国七十多城,楚国四十多城,吴国五十多城。这三个诸侯国几乎占了天下的一半。如今,吴王因儿子在长安意外死去,就谎称有病不上朝,按律应当处死。但文帝不忍心兄弟相残,赠他几杖,同情和关爱他,让其悔过自新。可是吴王不但不感激文帝的仁德之举,反倒日益骄横,开矿铸钱、煮海为盐,招纳天下被朝廷通缉的人犯,图谋作乱。当今朝廷对吴国削藩他要反,不削他还要反。现在削藩还为时不晚,引起的动荡也不会太大,等到他实力壮大了再削藩,必将引起更大的祸患。”
晁错的建议,对于稳定大汉王朝的江山社稷的确是有积极意义的。刘启即位时间不长,他也十分担心几个大诸侯王联合起来对付朝廷,但他又不想让矛盾过早地激化,形成国内大的动荡。当前,稳定毕竟依然是头等大事,只有稳定了,国家经济才能正常快速发展。为了稳妥推进这项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改革,刘启同意先搞一些小的试点。
汉景帝三年(前155)冬,大汉王朝的削藩行动开始正式实施。
晁错上书,楚王刘戊去年在为薄太皇太后服丧期间,在住的房子里偷偷行男女之事,罪当处死,请求皇帝拘捕诛杀。刘启没有治刘戊的死罪,下诏赦免了他,但削掉楚国的东海郡收归朝廷,以示惩罚。
紧接着,刘启又以赵王刘遂前两年有罪为名,削掉了赵国常山郡。并立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刘德为河间王,定都乐城(今河北省献县)。在此要特别强调一下,这位刘德不同于其他的王,他非常爱好古代文化,当了王后也还一门心思搞学问,主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思是说,对古代文化的研究要十分认真,要在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以后,才从中求得正确可靠的结论来。他还以整理天下文献古籍为己任,形成了以他为首的河间学术中心。刘德在位二十六年,为中国儒学的传承与发展和封建社会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胶西王刘卬因为私下卖售爵位,还时有舞弊行为,削掉其封国六个县收归朝廷。
之后,晁错又主持修改了法令三十章,全部是针对各诸侯国的。消息传出之后,各诸侯王都异常愤慨,把仇恨的目标都对准了晁错。而他却不以为然,继续加大推动削藩的力度,把自己多年来积压在心里的夙愿付诸实施。
朝廷削藩动作频频,让各诸侯王坐立不安。但紧张的不仅是诸侯王,连晁错的父亲也紧张得在家里待不住了。他听说朝廷削藩的建议都是儿子的主意,连忙从老家颍川赶到长安看望他。老人知道儿子的这些建议得罪了所有的诸侯王,他们会想方设法报复他的,儿子的大难将要临头了。
老人见到晁错,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皇帝刚即位不久,你作为朝廷高官,用手中掌握的权力侵夺削弱诸侯国的势力,疏远隔离人家的骨肉。大家都在议论你、怨恨你,你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呀?”
晁错平静地说:“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嘛,不然的话,天子没有了尊严,国家也就不会有安宁的。”
老人痛心地说:“刘家的天下安定了,而晁家的厄运就要到来。我走了,你也赶快辞官回家吧。”
晁错没有弄明白父亲在话语中“走了”的意思,就送父亲出门。谁知他父亲刚一出门就喝毒药自杀了,临死前对他说:“我实在不忍心看到灾祸连累到自己。”
此刻,晁错才领悟到父亲“走了”的含义,他悲痛万分,着手安排父亲的丧事。晁错是一位有抱负的人,他刻板的性格决定了他要把已经确定下来的事情进行下去,所以他不会听从父亲以性命叮嘱他的那句话:“吾去公归矣!”忍住失去父亲的悲伤,他继续推动朝廷的削藩改革。
朝廷的削藩举措,受到震动最大的就是吴王刘濞,他知道自己现有的实力让哪一个当皇帝的人都睡不好觉,朝廷对他下手是早晚的事。所以他意识到自己应该提前动手,早做准备。但吴国实力再强也无法抵抗住朝廷组织全国力量来收拾它,唯一的方法,就是串联其他诸侯王一起行动,向朝廷发难,另立新皇。
刘濞派中大夫应高出使胶西,联络胶西王刘卬与他结盟,他知道刘卬为前次削地的事情也非常恼火。但为了慎重起见,刘濞没有让应高带去文书,只让他口头向刘卬传递信息。毕竟不是光明正大的事情,他也怕文书被人泄露出去误事。
应高拜见刘卬说:“吴王不肖,担忧自己旦夕之间将有大祸降临。他不敢把自己的担忧写成信函给你,请你明白他的用心。”
刘卬问:“这是为什么?请你详细说给我听。”
应高说:“现在的皇帝相信奸臣的话,被奸佞小人蒙蔽,只看见眼前的一点小利,听信谗言,擅自修改律令,侵夺诸侯的土地和城池,而且对诸侯征求得越来越多。朝廷随意诛杀惩罚善良的人,形势一天比一天严重。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吃完了糠就该轮到吃米了’。吴王和胶西王都是名气很大的诸侯王,一旦被朝廷盯上,恐怕就不会再有安宁了。吴王身患疾病,二十多年不能入朝觐见了。他时常担忧遭到朝廷的怀疑,可又没有办法解释自己的清白,只好每天耸着双肩踏着小步走路,担心自己不被谅解。我听说大王因为卖爵之事受到朝廷处罚,不少诸侯国也被朝廷消减了土地和城池。其实他们所犯的罪过完全不至于判处如此重罚,依我看,这种重罚恐怕不是削地所能随便罢休的。”
刘卬说:“对,就是这样的,你说该怎么办?”
应高说:“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现在吴王认为与大王有着相同的忧虑,愿意趁此机会顺应天理,牺牲个人生命为天下消除祸患,您觉得可以吗?”
刘卬一听吴王要自己同他一起反对朝廷,异常吃惊,忙说:“我哪里敢这么做呀!虽然皇上追得很紧,但我本来就是死罪。亏得皇上大量,免我一死,我怎敢不拥戴皇上呢?”
应高沉着地说:“御史大夫晁错,怂恿迷惑皇上,侵夺诸侯的财产和土地。在朝堂上蔽障忠贤之臣,引起众大臣积怨,也使各诸侯王均有背叛之意,人臣所为之事他已做到极点了。今年天上出现彗星,地上蝗灾连片,这是万世难逢的机会,就是古时圣人也会趁机起事的。所以吴王计划以讨伐逆臣晁错为目标,追随大王共同驰骋天下。到那时,所到的地方都会归顺,所指向的地方都会被攻克,天下无人敢不服从大王的。大王假如能答应我,吴王将联合楚王一起向西进攻函谷关,并派重兵守住荥阳、敖仓,抗拒朝廷的军队。事成之后,吴王在长安修筑好大王下榻的宫舍,等候大王到来。大王如果真的能幸临,那么天下就可以归并统一了。到那时,你和吴王两人分治天下不也是可以的吗?”
刘卬听后激动了起来,痛快地对应高说:“好,就这么办!”
应高得到胶西王的答复,连忙返回吴国向刘濞汇报。可是刘濞还是担心刘卬会三心二意,便亲自到胶西,与刘卬订立盟约。
当年高皇帝刘邦分封诸侯王时,把辖内城池最多的齐国分给了自己的长子刘肥。他清楚刘肥是个本分的人,不会背着他做出不利朝廷的事。刘肥也的确没有辜负父皇的重托,认真管理着齐国。可是刘肥过早的去世,身后留下一大堆儿子,这些孩子们却不像他们老爹那么安生。刘肥去世后,由长子刘襄继任齐王,当初率先起兵讨伐吕氏的诸侯王就是他。刘襄死后,文帝刘恒采用贾谊的建议,把齐国一分为六,封给刘襄其他六个兄弟,再算上早先从齐国划分出来封给刘章的城阳,实际上齐国已经分裂成七个小的诸侯国了。这七个诸侯国中,胶西王刘卬还是有一定威信的,所以吴王刘濞最早要联络的就是他,他只要一行动,其他几个诸侯国也会起来响应的。
刘卬的属下听说大王要参与吴王的反叛行动后,都纷纷进谏道:“侍奉一位仁慈的皇帝是最快乐的事情,如今大王要与吴王向西进军,即使事情侥幸成功了,您和吴王在权力分配上必定会起争端的,如此一来,灾祸就会降临。这些诸侯国的土地全部加起来只能占到朝廷土地的十分之二。背叛朝廷也会使太后非常的忧虑,还是请大王从长计议吧。”
刘卬此刻正处在亢奋之中,根本听不进群臣的劝谏。他一面加紧和吴国商议行动方案,一面派使者到齐、淄川、胶东、济南和济北等诸侯国通报情况,劝说这些兄弟一起行动。
兄弟们也挺痛快,都答应到时一起行动。刘卬唯独没派使臣去说服城阳王刘章,也许是担心以刘章的义气不易被说服。其他诸侯王的意见是:城阳王在诛吕时已立下大功,这次就不让他参加了,等事成之后,让他一起分享就可以了。